怒放在錯那大地的藏菊花
發布時間:2014-06-01 人氣:0
編者語:我院副主任醫師王志芳同志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胸懷夢想,肩負重任,遠離家鄉、親人,于2013年6月隨安徽省第五批援藏隊伍到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錯那縣醫院進行5個月的技術援藏。被評為第三屆“感動山南十大人物”候選人,成為自安徽、湖南、湖北、中糧集團開展對口援藏以來,首位入選“感動山南十大人物”的援藏干部。《山南報》2013年12月10日一版,《安徽援藏簡報》2013年11月6日第三期、《淮北日報》2013年12月19日一版進行專題報道。
在雅礱高原,王志芳同志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把邊疆當故鄉,以柔弱的身軀在條件極其艱苦、極其簡陋,男同志都望而卻步的高海拔、高寒缺氧,醫療技術設備落后的山區醫院,沖鋒在一線,滿腔熱忱的忘我工作,做出了非同尋常的感人事跡,展現了她感人至深的奉獻精神。
王志芳同志在錯那縣醫院期間,敢于挑戰困難,帶領援藏醫師打破錯那縣醫院不能做手術的“禁區”。啟用閑置多年的醫療設備成功的為一名藏族孕婦實施剖腹產術,從此將寂靜的手術室變得繁忙,從此改變了當地藏族同胞為三病兩痛、五勞七傷顛簸四五個小時的轉診,挽救了許多藏族同胞的生命。
在錯那縣醫院期間,王志芳同志結合自身多年學識對當地年輕醫師開展“心肺腦復蘇”、“小兒腹瀉合并重癥脫水的救治”、“新生兒心肺復蘇”、“小兒腹瀉、高熱驚厥的處理”、“小兒重癥肺炎合并心衰的救治”、“成分輸血”、“實驗室技術”等傳、幫、帶技術培訓,為當地留下永久的醫療技術人才。
一個人的一生有許多5個月,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在5個月,做出如此驕人的成績。
希望大家認真研讀以下原文報道,并從中得到啟迪。
怒放在錯那大地的藏菊花
—記安徽省短期援藏醫生王志芳
從澤當到錯那縣城,要翻過雅拉香布和雪布達拉兩座海拔逾5100米的雪山。
澄澈的藍天和白云,巍峨的雪山與河流,多少人敬畏西藏的純凈與氣勢,向往西藏的空靈與夢幻,卻不知體味這份大美所要挑戰的生存極限——錯那是高寒邊境縣,距離澤當城區220公里,行車近5個小時;平均海拔3800米,縣城海拔近4300米,境內有海拔7060米的康格多山;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1.2°;四季不分明,無霜期短,年無霜期49天左右;降雨量小,年平均降水量340.6毫米;冬春干燥,多大風。
“到這里,最害怕感冒。小小感冒誘發的肺水腫,可能奪去生命”;“吃飯吃得快點氣就順不過來了,臉憋得發紫”;“不敢一口氣上樓,走半截歇一會兒”……
來自安徽省淮北市中醫醫院的援藏醫生王志芳的微信動態里,這是關于西藏生活的最初體驗。
但她從沒想過退縮。根據安徽省委組織部和衛生廳的統一部署,淮北市精心挑選了包括王志芳在內的6名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經驗豐富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在我地區開展為期半年的援藏工作。從4月份得知被選派到高寒邊境錯那縣,王志芳就沒因為各種理由拒絕過,哪怕她已年近五旬。
正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正如藏菊花風霜磨礪沁香撲鼻,經過寂寞、艱苦的錘煉,信仰、使命的堅守,以及責任和職守的承當,王志芳以及無數和她一樣的援藏醫生們,用人性大愛體味這大美西藏的山山水水,書寫出“援藏無悔”的壯麗篇章。
寂寞、艱苦的錘煉——將傳、幫、帶進行到底,讓西藏人民普惠現代醫學成果
“新建的賓館到處漏水”、“一天里有大半天在停電”、“大街上空蕩蕩的,天剛擦黑,整個縣城就安靜下來了”……2013年初到錯那,較差的生活條件和難言的寂寞首先挑戰了她的感官。
等到初次走進錯那縣人民醫院,王志芳始終不敢想象,這是一家縣級人民醫院。
2名醫生和2名病患,還有空落落的門診部和住院部,最先迎接了包括王志芳在內的3位安徽省淮北市專業技術援藏醫生。
在2名醫生的介紹帶領下,王志芳終于弄清了縣醫院的全部“家底”:
全院臨床醫生加護士一共21人;基本的血常規、生化等項目無法檢查,輔助檢查為零;藥品只有婦產科、感冒類、消炎類,搶救性藥品幾乎沒有;重癥轉診率高達99%……
“簡直不敢想象”,王志芳說,“內地的小診所可能都比這里強很多。”
看著閑置在角落里蒙上厚厚灰塵的儀器設備,王志芳堅決不相信別人說的它們已經壞了。王志芳發現,在人員、藥品極度簡缺的情況下,這些設備卻是國內最先進的,就算是在內地大醫院,也不一定全部配套齊全了。
果然不出所料。啟動后運行良好的儀器設備,讓縣醫院的所有工作人員終于窺得他們的真面貌。
“太可惜了。”王志芳不住地搖頭,“大家都不會用,甚至不知道怎么啟動,就這樣白白閑置了這么久。”
王志芳也因此深切地明白了身上的責任和重擔。作為專業技術援藏人員,就是要將內地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西藏人民,讓他們也能夠普惠科技發展成果,讓他們更優質地生活。
針對醫院存在的問題,王志芳迅速投入自己的角色中,開始研究思考出路。根據醫院現有的條件,她向院領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要求盡快解決安裝輔助檢查設備,申請購進常用器械及必須藥品,積極籌備手術所需醫療器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針對縣醫院大多是年齡輕資歷淺、普遍缺乏臨床工作經驗的醫生,王志芳和其他援藏醫生一道將“傳、幫、帶”的重任扛在了肩上。
心肺腦復蘇的講座、“小兒腹瀉合并重癥脫水的救治”培訓、“新生兒心肺復蘇、小兒腹瀉、高熱驚厥的處理、小兒重癥肺炎合并心衰的救治”培訓、“成分輸血”知識講座、實驗室技術培訓……從6月底進藏直至11月離開,每個周末,王志芳他們都會在縣醫院,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以“講座教學”的方式,認真講解當地常見病、多發病的病理、病因以及診斷、治療方式。
除了“講座教學”,王志芳還會在每天早上查房時,叫上醫護人員,針對具體病人的病情細細講授。這種“查房教學”的方式,讓醫院的醫護人員具體而迅速地豐富了醫護知識,掌握了實踐技巧。
半年很快過去了,王志芳和一起的專業技術援藏人員即將離開西藏返回家鄉。
“真不希望他們走啊!”副院長普布倉決一臉的挽留,“我們還想多學點、再學點。”
“不想走啊,還有好多事情還沒做完。”王志芳說,“三級查房制度、病案管理制度還沒完善,極微值、輸血的規章制度還沒建立。”
王志芳告訴我們,她已經向組織遞交了申請,延長援藏周期,繼續服務錯那人民。
責任和職守的承當——仁術傳遍錯那鄉鄉鎮
7月中旬,來自吉松鄉的卓瑪淌著大汗呻吟著被緊急送往縣醫院。這是今年30歲的卓瑪的第三胎,由于種種原因前兩胎未能存活,這個孩子顯得尤為珍貴。
“預產期早過了,子宮收縮非常不好。”憑著多年的內科經驗和淮北援藏醫療隊的聯合診斷,王志芳很快明確了治療方式,“必須剖腹產,否則胎死腹中或者產后大出血。”
可是,她的決定一開始并未得到縣醫院的認可,大家陷入了久久的沉默和猶豫中。
“以前出現這個情況,我們早就把產婦轉到地區去了。”縣醫院洛桑卓瑪告訴我們。但是,就在王志芳他們到錯那的前幾天,就有一個產婦因為在路途耽擱太久導致胎死腹中。
“我知道這件事情,太慘烈了。”王志芳說。在現代醫學技術條件下,憑借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療隊的團結協作,她決心打破錯那縣醫院不能做手術這一“禁區”。
連日反復地勸說,產婦家人同意手術,這份艱難和執著,全院醫護人員看在眼里、急在心底,也終于深深地感動了產婦家屬。
7月24日下午16:00,既當內科醫生、又做器械護士的王志芳,與淮北援藏產科醫生牛娟,加上縣醫院的洛桑卓瑪、巴桑德吉、格桑卓瑪、尼瑪旺久推開了縣醫院手術室的大門。
這一小步格外沉重,沒有人能保證成功。帶著沉甸甸的使命與期待,這一刀鄭重劃下。
“想起那一天,真的是手忙腳亂。”格桑卓瑪說,“醫院七年沒做過手術,第一場手術大家都很緊張。”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在王志芳有條不紊地指揮下,手術成功了!
顫抖著從王醫生手中接過這個7斤多的健康可愛女寶寶,產婦卓瑪激動地熱淚盈
眶,不住地說“吐其切、吐其切(謝謝)!”
那一刻,連日的高度緊張和強度壓力放松下來,王志芳終于體力不支癱坐在地上。大家這時才意識到,所有人眼里的“鐵人”王醫生,也不過一個年近五旬、進藏還不到一個月的普通女人。
手術成功的消息很快傳遍錯那,這份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擔當深深地打動了群眾,錯那的鄉鄉鎮鎮、村村戶戶都知道,縣醫院來了仁心仁術的援藏醫生。
從此以后,設備先進的手術室再也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繡花枕頭”了,在這里,它見證了太多淚水過后的歡笑、疼痛逝去后的健康。闌尾炎手術、剖腹產手術、單側隱睪手術、脂肪瘤切除手術、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錯那縣醫院手術記錄里的每一條,都書寫了人們對王志芳和援藏醫療隊信賴。
現在,老百姓們有什么三病兩痛、五勞七傷的,都會來縣醫院指明要援藏醫生先給看看。每天的門診量由過去的十幾人次,增加到七、八十人次,住院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數量也明顯增多。大家說,有了援藏醫生“坐鎮”,不用老是顛簸四五個小時往地區跑了。
信仰、使命的堅守——愛心守護邊民的平安康健
王醫生診療過的病人不計其數,每個來復診的病人,她都能清晰地記得其病情和治療方式,唯獨不記得他們的名字。
這份“迷糊”和“大意”,經常被醫院里的醫護人員善意地打趣,但大家也都知道,那是因為在王醫生的眼里,只有病人和病情,無論身份和其他。
一個臨近下班的下雨天,正在坐診的王志芳遇到一個買紗布和棉球的表情怯怯的年輕男人。
“一般來看門診的,不會一上來就直接問買這些。”王志芳告訴我們。
經過藏族同事的翻譯,王志芳這才了解到,原來男子家中有老人得了糖尿病,去年開始腳爛了不能走路,又不愿來醫院,只能自己在家換藥。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王志芳心揪了起來。僅僅用紗布和棉球清洗、遮蓋傷口是遠遠不夠的,糖尿病要吃藥、調整血糖還要隨時檢測血糖,況且,病人現在腳潰爛了非常可能引發并發癥。
交待完門診的事務,叫上同援藏的檢驗科醫生,王志芳帶上血糖儀跟著男子來到了老人的家中。情況比她想象的更為嚴重。老人血糖高達16mmol/L,左腳踝部有一碗口大小、菜花樣增生物,中央已經潰爛流血。
“不能再等了,必須手術。”王志芳很快作出判斷,一面調整降糖藥物,一面輾轉聯系上了老人在成都讀醫科的女兒,很快,老人被說服不日送往地區接受手術治療。
走出老人家時,天黑得像打翻了的黑色墨水,伴著暴雨傾盆而下,來時的鄉間小路已然泥濘不堪,而老人拄著拐杖送她們走出了好幾里。
老人家硬塞著送給王志芳的一小籃藏雞蛋,讓她心里沉甸甸的。
“老百姓就是這樣的,你拿真心待她們,她們就把真心捧給你。”王志芳說。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工作從來不分時間,只要病人有需要,王志芳就能立刻出診。
王志芳特別愛下鄉巡診,她總說,只有俯下身子、沉下心來,你才會發現西藏觸動人心之所在——不僅是壯麗的神山圣水,還有藏族兄弟姐妹發自肺腑的善良、淳樸和熱情。
錯那縣城到門巴族的聚居地勒布溝,短短45公里,車行進在峭壁間盤旋折轉了78道彎。除開路途的忐忑和艱險,勒布無疑是
一塊氣候溫潤、水土肥美、草木豐茂的桃源之地。
9月15日,錯那縣一年一度的倉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節在勒布溝開幕。半夜兩點,一名因醉酒不慎摔傷的患者被送到了勒布溝衛生所。得知消息后,王志芳帶上醫藥箱緊急趕往衛生所為患者止血、縫合傷口。等忙完一切走出衛生所,由于連續疲勞運作和水米未進,王志芳精神一陣恍惚,樓梯上一腳踩空摔到了地上。
“王醫生當時半天起不來。我們過去扶她,她說沒事,找了云南白藥噴了噴就讓我們回去睡覺了。”巴桑德吉說。
第二天一大早,王志芳高高突起的腳踝還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這回再也不理會王醫生的懇求了,安排好車子,立刻把她送到地區人民醫院。
“我是來幫忙的,不是來給大家添亂的。文化節人這么多,醫生又很少,我是真的放不下心。”談到這件事,王志芳一直很愧疚。
果然,王志芳骨折了。剛弄完復位和石膏固定,王志芳就打電話要求回錯那去。
“下不了鄉,那我就回縣醫院坐門診去。”王志芳說,“大家都下勒布去了,門診那里得有人看病哪!”
副院長普布倉決在電話里氣得將王志芳罵了一頓,但最終,也沒拗過王志芳的堅持。普布倉決親自開車接回王志芳,在隨后的一個多月里,錯那的百姓都會看到,打著石膏、坐在輪椅上的王志芳,天天按時出現在門診部里,依然笑容和藹、溫柔細心地接待每一位病患。
“除了庫局,錯那的山山水水我都走遍了。”王志芳說,“錯那作為邊境縣,承擔著守衛國家領土的神圣使命。這里的百姓,也許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是大家都堅決地、默默地守衛著建設著家園,這份赤誠真的令我動容和汗顏。”
王志芳說,她常問自己,短短半年,她能夠為錯那人民做什么呢,她能為錯那留下什么呢?思來想去,錯那萬千群眾以身軀構筑鋼鐵長城守衛祖國邊疆,她唯有拼盡所有守衛錯那邊民的身體康健!王志芳的一言一行,體現的正是以天下祖國為己任、以人性為根本的大愛情懷!
采訪閑聊時,王志芳特別提到了去覺拉鄉巡診時看到的藏菊花。她說,這種生長在西藏4500米的高山云霧雪山之中的藥植物,別看其貌不揚、鮮少有人問津,她卻能欣然自我綻放,奉獻己身治病救人。
其實,王志芳以及眾多援藏技術人員就像那其貌不揚的藏菊花,在天邊的西藏,感悟著國與家的堅守,體味著人性的良善與純真,靈魂在洗滌、成長,在升華。
“援藏無悔。”王志芳說,“期待來年再見,錯那!”
原文摘自2013年12月10日西藏自治區《山南日報》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