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綜合醫改試點工作情況
發布時間:2016-08-24 人氣:0
安徽省綜合醫改試點工作情況
作為綜合醫改試點省,在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和國家相關部委關心支持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醫改工作,堅持省級層面系統設計、堅持注重實踐創新、堅持把握醫學和市場“兩個”規律,牢牢把握“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基本原則,統籌推進醫保、醫藥、醫療聯動改革,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取得明顯成效。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藥品耗材采購供應制度改革深入開展
在總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縣級公立醫院藥品省級集中招標基礎上,安徽提出省級招標、醫療機構聯合帶量采購。以省級藥品集中招標中標為安徽市場準入,省級招標中標價作為藥品醫保支付參考價;以藥品帶量采購為機構準入,努力降低采購成本。
具體實施中,安徽實行全省集中招標,省屬醫療機構和16個市分別組成醫療機構采購聯合體,按照“遴選目錄、確定數量、分類談判、以量換價、合同管理、網上交易”原則,通過省藥品采購平臺等發布具體采購信息,藥品購銷主體在雙方自愿、公開透明、協商一致前提下,實行量價掛鉤,確定藥品實際成交價格,簽訂規范購銷合同。今年1~7月,全省醫療機構通過省藥品采購平臺采購藥品總金額124.1億元,藥品中標采購價與國家藥品零售指導價相比,節約費用46.3億元。帶量采購之后,再降15%左右,節約費用約18.6億元。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高值醫用耗材網上采購和大型醫療設備集中采購。今年1~7月,全省醫療機構通過省醫藥集中采購平臺采購高值醫用耗材總金額15.4億元,按照掛網采購平均降幅16%測算,節約費用約2.9億元。截止今年5月份,集中采購了15批次乙類大型設備,降低采購成本30%以上。其中CT降低采購成本44.2%,MRI降低采購成本29.9%,LA降低39.6%。
目前,安徽正在準備調整藥品醫保支付參考價,進一步壓縮藥品價格虛高水分。同時,啟動公立醫療機構高值醫用耗材分片實施帶量采購工作。
二、醫療服務質量與安全切實強化
全面推進縣級醫院臨床路徑管理。在6個縣試點基礎上,成立安徽省縣級公立醫院臨床路徑管理指導中心,遴選出100個病種,在全省所有縣級醫院全面推開,并將21種輔助用藥不納入臨床路徑表單。2016年省內67家三級醫院、227家二級以上醫院(含75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面推開,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第一季度,75家縣級醫院完成臨床路徑112041例次,占出院病人20.29%,與2015年同比增加435%,藥占比下降9.69%,出院患者人均輔助用藥費用下降18.57%,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下降4.28%,初步實現了降低藥占比、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控制輔助用藥比例、合理檢查、合理治療的目標。醫患糾紛也明顯減少。
制定醫療服務正、負面清單。2014年在全國率先提出53種疾病不輸液“負面清單”,開展門急診靜脈輸液處方點評制度。目前,省、市、縣三級醫院門診急診輸液率明顯下降,全省基層、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普通大輸液金額占比持續下降,今年1~7月已經分別降為6.9%、1.6%。
2015年7月,推出15種剖宮產手術“正面清單”,建立剖宮產手術報告和評審制度,嚴格控制非醫學指征剖宮產手術,全省助產機構剖宮產率從實施前的45.08%下降至40.46%,一胎剖宮產率下降更為明顯。
開展門診處方規范管理試點。在合肥等試點地區村衛生室,制定適合基層用藥實際的標準處方集、電子化標準處方開具流程,試點病種129個,占基層門診常見病種95%,輸液率下降至16.7%,抗生素二聯使用率下降至6.5%,激素使用率下降至2.1%,村醫“三素一湯”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建立重點藥品監控目錄預警管理制度,定期公布醫療衛生機構價格高、用量大、非治療輔助性等重點藥品監控目錄,對監控目錄內藥品采購金額排名靠前進行通報。2016年1~7月,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采購重點藥品7042萬元,金額占比約4.1%,相比重點藥品監控目錄公布前(2015年4-10月)占比18.6%下降顯著;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采購重點藥品124058萬元,金額占比約11.6%,相比重點藥品監控目錄公布前占比13.9%也有所下降。
開發醫生診療行為監管系統,利用醫生注冊的執業唯一代碼,依托信息化手段,對醫生的診療行為進行實時監控,把醫生開具的藥品、檢驗檢查等進行公示,采取同行評價、專家點評等辦法,規范醫生診療行為。
三、分級診療新秩序逐步構建
作為農業大省,安徽針對省情實際,靶向施策,精準發力,以醫聯體為載體,建立協同服務和利益共享機制,解決上下不聯動問題;以資源下沉為著力點,建立基層能力提升機制,解決群眾不信任和基層接不住問題;以慢病為突破口,建立整體健康管理機制,解決服務不接續問題。構建合理就醫秩序,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益和資源效率。
開展縣域醫共體試點,提升縣域整體服務水平。在實踐中,堅持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發揮醫保資金杠桿作用,整合縣、鄉、村三級資源,明確三級功能定位,建立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為縣域群眾提供預防—治療—康復,覆蓋全生命周期、連續、協同的全面健康管理。做到“三個強化”:強化轉診服務與技術幫扶,實現縣域分級診療;強化公共衛生與慢病管理,減少疾病發生,延緩重病發展;強化醫療質量與病人安全,改善居民就醫獲得感。“一個建立”:通過開展簽約服務,建立居民健康和醫保基金“雙守門人”制度,使有限衛生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效益。2015年以來,安徽共有兩批40個縣開展縣域醫共體試點,覆蓋人口2891.5萬,占新農合覆蓋人數的56.3%。今年上半年,試點縣住院總費用減少6.38億元,次均住院費用減少221元,新農合資金支出減少4.02億元,農民個人負擔減輕2.36億元。首批15個試點縣、第二批25個試點縣縣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了11.87%、8.20%;縣內住院病人同比提高了11.05%、12.13%;鄉鎮衛生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長了12.08%、4.83%。
建立兒科醫療聯合體,提升全省兒科整體服務水平。利用省兒童醫療協會、兒童醫院建立62家各類醫療機構組成的醫療聯合體。內部建立雙向轉診、檢驗檢查結果互認、遠程會診等綠色通道,實現“專家、臨床、科研、教學共享”,開創兒童醫療分級服務新模式,下沉和釋放兒科優質資源,解決資源不足問題,省兒童醫院排長隊掛號、等床住院問題有效緩解。
建立城市醫院醫療聯合體,城市公立醫院加速轉型發展。17家省屬醫院牽頭與101家縣級醫院、11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立協作關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城市三級醫院門診限時限號制度,延長診察時間,提高診察質量,改善就醫體驗,引導患者分流。建立全省統一的醫療便民服務平臺,將三級醫院40%專家號源提供下級醫療機構預約使用。打造資源能共享、結果能互認、質量能保證的區域性(縣域)醫學影像中心、臨床檢驗中心建設,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改革以來,城市公立醫院門急診、出院服務量在全省比例持續下降,基層門急診、住院服務量在全省比例穩步增長,已達27%、41%。同時,城市公立醫院小手術、常規手術比例減少,疑難手術、大手術比例增加,城市公立醫院不看、少看常見病、多發病,多看大病、重病的改革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調整完善政策,增強基層運行活力和服務能力。取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兩條線,增強機構運行活力。改革高級職稱評審標準,在全國率先取消基層晉升副高英語論文要求,注重臨床實踐和動手能力,避免職稱評審和實際工作“兩張皮”。建立在職專科醫生全科培訓制度(專科+全科),引導城市醫院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經全科醫生培訓,到基層從事全科醫療服務,領辦或承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緩解“不信任”和 “接不住”問題。
四、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安徽按照省級定政策、市級抓督促、縣級管執行,實現全省范圍內新農合籌資政策、補償方案、報銷目錄、信息系統、基金管理、定點醫療機構“六統一”管理。
在支付方式改革上,改“項目付費”為“病種付費”,大力推進病種付費,合理確定病種范圍和費用定額,病種總數達800種。加強臨床路徑管理,規范診療行為,激發醫療機構變“要我控費”為“我要控費”。
在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上,將同級同類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次均三費”(藥品費、檢查費、材料費)水平、結構和漲幅變化等數據每季度定期進行對比分析、排名通報,并發揮衛生部門統籌管理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的優勢,有效加強了定點醫療機構監管,放大了政策疊加效應。多年來,安徽新農合實現收支平衡。
目前,安徽省基本醫保實現全覆蓋、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趨于完善的醫療救助體系實現全覆蓋,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新農合覆蓋人口5121萬人,約占全省人口74%,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63.7%,比居民醫保高5個點,比中部地區平均水平高4個點。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開展了住院按病種付費,按病種付費結算病例數占出院病例數總數比例達到36%,屬全國最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醫療費用即時結報,參保居民手持身份證即可就診,皖籍農民工在打工地的省份就醫也能實現即時結報。
五、監管倒逼機制建立健全
堅持把群眾評價放在首位。把醫院的運行和管理交給群眾監督,讓醫院通過在群眾面前“同臺競技”,倒逼其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服務水平。2013年開始,安徽采用短信問卷方式,對全省53家三級醫療機構開展滿意度調查,一是由省衛生計生委紀委監察部門組織進行;二是對調查結果進行排名并向社會公開。這樣,排名靠后的醫院壓力很大,倒逼醫院認真整改。截止2015年第四季度,已對全省76萬多人次患者進行了短信問卷調查,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2015年第4季度群眾綜合滿意度達到92.1%。安徽省情研究中心等組織第三方調查,衛生系統2014、2015年連續兩年在全省十大服務行業中位列第三。
建立核心數據信息公開制度。2013、2014年,安徽相繼向社會公示全省47所三級醫院和省直醫院的8項醫院關鍵運行指標,包括門診輸液率、出院患者次均費用等,社會反響強烈。2015年,又在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推出向社會公開包括醫療費用、醫療質量、運行效率等6大類24項醫療服務信息制度。一方面引導患者到質量優、費用低、管理好的醫院就診,另一方面倒逼醫院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基本補齊了醫療服務信息不對稱的短板。
創新體制機制。為調動醫院和醫務人員積極性,進一步完善了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創新了備案編制、公開招聘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在全省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實施專項績效獎勵,把醫務人員收入與規范用藥用材、規范診療行為、優質服務和提高服務質量等掛鉤,實現優績優酬,規范醫務人員診療行為,促進醫院運行機制轉換。同時積極推廣日間手術,降低住院日,方便病人、降低成本。制定了公立醫院預算管理、收支管理、成本核算與控制、國有資產管理、采購與合同管理、績效考核與分配、內控機制建設等7個方面重點內容,建立和完善經濟運行管理責任、經濟管理考評、院長述職報告、第三方審計、信息公開等制度,以保障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
通過實踐,安徽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客觀規律、符合安徽實際的醫改之路,實現了醫改的既定目標----“患者負擔不增加,醫院收入不減少、醫保基金可承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次均住院費用年均增長幅度1.9%,與物價指數增速基本持平,在職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4.9萬元,較改革前增長了近2倍。縣級公立醫院2015年次均住院費用較2014年增長2.8%,比改革前下降10個百分點,在職職工工資性收入平均6.7萬元,較改革前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8%;城市公立醫院2015年次均住院費用增長2.9%,較改革前三年的平均增幅下降5.4個百分點,在職職工工資性收入8.8萬元,較改革前增長23%。下一步,安徽將進一步攻堅克難,勇于擔當,積極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文石摘自國家衛計委網站2016年8月12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