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 ——讀《二十四節氣養生手帳》
發布時間:2020-12-10 人氣:0
冬至養生 ——讀《二十四節氣養生手帳》
冬至是我國第22個節氣,民間素有“氣始于冬至”的說法。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內。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一、冬至如何養生?
1、注意防寒保暖 在寒冬季節,對老年患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衣著既要舒適又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2、注意飲食調養 飲食要溫補適宜,不要食太多寒涼的食物,水果宜適當加熱食用。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要多吃些羊肉、牛肉、核桃、栗子、木耳、紅薯等適宜的食物。冬至節氣,是進補時節,可以適當的熬制高湯,加一些當歸、人參、黃芪等,以增強體質,但要注意進補得當,根據體質情況,適當進補,如陽熱體質進補過多,可致上火。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
3、注意起居精神調攝 在起居方面,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寒冷的季節,患有心血管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患者增多,要注意保暖,晨起鍛煉,不宜過早,天冷也易凍傷。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同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二、冬至到了要預防哪些疾病的發生?
1、預呼吸道疾防病 冬至前后天氣寒冷,人們主要在室內活動,加之冬季人們習慣于門窗緊閉,室內通風不足,大大增加了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幾率。其中流行性感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要預防呼吸道疾病,盡量減少去人群聚集場所的機會,要注意居室通風,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提高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冬至的天氣特征是寒冷、氣溫低,低溫寒冷對健康的影響很多。寒冷的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很明顯的,而心腦血管病患者對此最為敏感,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發作頻繁,約有一半左右的心肌梗塞和冠心病患者,病情不同程度地加重,甚至會誘發急性心衰和猝死的發生。
3、預防胃腸疾病的發生 冬至,天氣寒冷,如果不注意飲食及保暖,容易導致胃腸疾病的發生,出現胃痛。腹瀉、腹痛等,所以,要注意飲食起居,防止受寒。
三、下面我介紹幾個保健養生的方法:
1、艾灸:灸足三里、神闕、關元等穴位,以生發人體陽氣,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2、“三九”穴位貼敷:冬至是一年中之最寒冷的時令,人體陽氣為溫煦臟腑器官,收斂于內,使得氣血運行緩慢,選擇在冬至日采用具有辛散溫通的中藥選穴貼敷,可疏散風寒、疏經通絡、溫補臟腑,以達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效果?!饵S帝內經》曾指出“冬至一陽生”,即體內陽氣開始回升,對“冬病”患者貼敷,以助其陽氣的生發,顧護肌表,扶正祛邪,同時也鞏固三伏貼敷的療效,可以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
3、搓后腰:養陽氣腰眼為經外奇穴,位于人體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處。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閭,不僅可以疏通經脈、強壯腰骨,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且男女都適用。
4、服食膏方: 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中醫理論,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因此,我國民間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服用膏方能改善健康狀況,提高免疫力,增強機體防病的能力。增強體質、防止早衰、延年益壽。
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腹瀉、慢性腎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病人,亞健康人群,比如有失眠、神經衰弱、抵抗力下降、經常感冒等癥狀的人群,更年期婦女、產后、術后的調養,以及女性不孕不育、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等婦科、內分泌疾病等,均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膏方。
心病科主任醫師 花繼平